父母總望兒女成才,而教育是培育兒女成長極為重要的一環。為了讓子女得到優質教育,不少家長甚至願意節衣縮食來籌備教育開支。除了提供優質教育外,家長還應該從小教導子女正確的理財觀念。然而,子女年紀尚小,真的能明白運用金錢、開源節流等概念嗎?

怎樣和子女開展理財對話?父母可依以下步驟,逐步教導子女正確的理財觀念。

  1. 錢的觀念

    父母可以先教導子女「甚麼是錢?」。古代用「以物易物」方式交易,比如四個蘋果換一個西瓜。可是交換物件十分不便,於是人們發明錢來代替。現在我們通常以錢來表示物件的價錢,例如一個蘋果值五元,一個西瓜值二十元。父母可先教子女認識貨幣,例如一個五元硬幣比兩個二元硬幣的價值高。父母可以帶子女到超級市場購物,並讓子女選擇貨物和付款。

    錢從何來?第一,工作可以賺錢,有的工作賺錢較多,有的較少;第二,做生意或投資也能賺錢。投資產品通常以利息,租金或資本收益為回報;而做生意可以獲得利潤或分紅。

    父母必須教導子女,工作的價值不能只用金錢衡量,個人興趣和能力、社會貢獻等因素也十分重要。此外,人們付錢買同一件物品,但物件的價值卻因人而異,例如藝術品、紀念品等在每個人心中的價值都不同。雖然錢並非萬能,但要解決基本生活需要卻不能沒有錢。

  2. 分辨資產與負債

    父母可讓子女了解「資產」的概念。簡單來說,資產能夠帶來現金流入,例如付畢房貸的房產,可以出租賺取租金,因此這房子就是資產了。經營生意同樣帶來現金流,所以擁有持續賺錢的生意或股票也是一種資產。

    「負債」則與資產相對,不斷帶走現金流,例如房貸就是負債。而不斷使用信用卡購物,每月還款更是一種不斷的負債行為。每月沒完沒了的加重負債,只會把口袋裡的現金變成雪球般滾出去。經營生意不善,也有可能造成負債,因此創業也要因應個人能力和經濟環境,需要周詳計劃,不可任意妄為。

    儲蓄是一種資產。我們可以把現金存放在銀行收取利息。收入大過支出才會產生儲蓄,因此量入為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。父母可以教導子女每月把部分零用錢存起來,並記錄開支,逐漸養成量入為出和儲蓄的習慣。此外,父母也可以為子女開立儲蓄戶口或月供股票計劃,並讓子女參與,讓他們明白為未來及早籌劃的重要性。

  3. 善用資產製造現金流

    當一個人能以資產產生恒常的現金流入,並大於他的日常生活開支(現金流出),就可以達到財務自由了。因此除了工作,不少人會投資各類型資產,例如房產、股票、基金及債券等,為自己將來退休生活作準備,選擇過自己喜歡的生活。而學識和學歷也是一種資產,有的人會選擇投資在學習方面,不斷提升學歷,以找到理想工作為目標,所以努力學習也是一種重要的投資。

總而言之,正確的理財觀念對子女未來十分重要,值得從小循循善誘,好好教導。父母也可以及早為子女投資,巿面上有許多定期投資理財計劃,手續費不高,而越早開始定期定額投資,長線回報更佳。如欲了解相關的產品和服務,請 點擊此處


如欲了解我們舉辦的免費講座或致富優惠訊息,請 點擊此處 免費訂閱 (電郵版) 的致富通訊。